汉函谷关 为什么到唐末后就基本丧失作用了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汉函谷关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汉函谷关以及秦汉时期主要关卡函谷关,为什么到唐末后就基本丧失作用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为何有人说攻破函谷关是六国攻打秦国的唯一救命稻草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中国古代的三个函谷关都在哪里秦汉时期主要关卡函谷关,为什么到唐末后就基本丧失作用了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汉函谷关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汉函谷关以及秦汉时期主要关卡函谷关,为什么到唐末后就基本丧失作用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何有人说攻破函谷关是六国攻打秦国的唯一救命稻草
  2. 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3. 中国古代的三个函谷关都在哪里
  4. 秦汉时期主要关卡函谷关,为什么到唐末后就基本丧失作用了
  5. 为什么西汉车船将军杨仆自己出资把函谷关从三门峡灵宝东移洛阳新安县境内

为何有人说攻破函谷关是六国攻打秦国的唯一救命稻草

大家好,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文史的小青年!

为什么说攻函谷关是六国攻打秦国的唯一救命稻草?简单来说,就是函谷关对于秦国来说意义非凡,它就像是秦国的咽喉,一旦被攻破,秦国必定会元气大伤,甚至有亡国之危!

我们先来个看一下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函谷关位于洛阳至西安中间的崤山至潼关地带,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既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关口,也是抵御东方诸侯进攻的第一道门户,函谷关北面有吕梁山,南面有伏牛山和秦岭,函谷关一旦攻破的话,秦国就基本无线可守,基本可以长驱直入,所以说函谷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史上,六国联军有三次攻入函谷关,破关数日内,兵锋直抵咸阳宫,若不是六国各怀鬼胎,若不是秦君忍痛割城,秦国就灭了。

在秦孝公时,秦国从魏国手中夺取。此后,函谷关成为军事要地,关城的东西长约七点五公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战国时代,函谷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众多诸侯国并不是看不到函谷关的重要性,几次攻打秦国,都是在攻打函谷关,但是始终没有攻打下来!比如在公元前241年,东方诸侯最后一次合纵进攻函谷关。参加合纵国家有:楚、魏、赵、韩、燕、卫。这场战争的负责人是战国四公子中硕果仅存的春申君。六国联军先下手为强,进攻秦军,夺取寿陵。然而联军的攻势并未维持很久,当他们杀抵函谷关时,秦军出关迎战,六国军队不能协同作战,甚至毫无还击,便草草退师了。虽然有六国各怀鬼胎,不肯团结的原因,但是秦国凭借函谷关可以抵抗六国军队,可见函谷关对于秦国有多么重要!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关注我哦,谢谢您!

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潼关和函谷关一直是非常令人迷惑不解的两个关口。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秦国要用函谷关作为关口,而汉代之后都用潼关作为关口?还有一个特别不解的是,汉代以后函谷关竟然弃而不用了,只守潼关去了。难道他们不担心敌人从函谷关进去吗?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是因为没有看清函谷关和潼关在地图上的位置。1)函谷关和潼关是在一个峡谷中,分东西两头。

我们这样说,从洛阳到西安这一段路程。先从洛阳往西走,然后到达函谷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县。

到灵宝以后,从灵宝到西安这段路程就非常难走了。因为河南是平原,而从灵宝往西,有一条黄河。河北便是中条山,山势险峻。河南边是秦岭,也是崇山峻岭。非常难走。

但天无绝人之路,从灵宝到西安在两山之间有一个峡谷,峡谷的入口就是函谷关。然后一直沿着峡谷往西走,就是去西安方向。大概走六十公里,就到了峡谷的尽头,尽头这个地方,就是潼关。潼关再向西就是关中平原,西安就在关中平原内!

现在搞明白了吧!原来从洛阳到西安都是崇山峻岭,但老天爷留了一条峡谷。可以顺利的从洛阳到西安。峡谷的两头,东边是函谷关,西边是潼关。

原来两个关守的是一条路。只是需求不同才选择不同的地方防守。

2)秦国为什么选择在函谷关驻守?

函谷关刚开始是魏国的,是秦孝公从魏国手里把函谷关夺了过来。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的秦穆公为什么一定要和晋国交好的原因。只要两国关系不好,晋国只要掐断函谷关,秦国就只能躲在关中平原不能出来一步。

后来三家分晋后,秦孝公就趁乱把函谷关夺了回来。函谷关一到手,秦国算是打开了进攻山东诸国的通路,而山东诸国进攻只能到函谷关,根本攻不下函谷关。这也是秦国为什么一个国家能对抗六个国家的原因。

山东六国也憋屈啊,只要到函谷关,无论如何是打不进去了,只好收兵!对秦国来说,倚杖函谷关天险,进可以打山东诸国,退可以固若金汤。简直是太舒服了!

3)汉代以后为什么选择潼关?

当中国完成大一统,函谷关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变成了国家中的一部分。西安作为帝京的话,肯定是潼关的位置更重要一些。

如果函谷关和潼关都守的话,肯定是浪费人力和物力。只守一个潼关更划得来些。因此慢慢的函谷关就放弃了。

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所以曹操直接守西头,目的是对付西安方向的敌人。因此作用也不一样了。

在随后的朝代中,潼关的位置也因防御的敌人不同而有所改变。在隋朝中,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形势更加险要。唐天授二年(691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潼关。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

唐代之后,潼关的大致位置没有变,而是各自加固而已,但潼关作为进入西安的门户,在历次战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潼关和函谷关在中国战争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据统计,单单重要的能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在潼关打了45次,在函谷关打了13次。特别是明清以前,守住潼关就可以得天下。而北宋的灭亡,也正是金兵统帅完颜宗翰守着潼关,大宋的精锐西路军无法过函谷关解救开封之围。所以造成北宋的灭亡。而抗战时,这两座雄关对阻挡日军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国古代的三个函谷关都在哪里

函谷关为天下雄关,千古要塞,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天险,是中国建置最早的古代雄关要塞之一,有“四大名关”之称。

函谷关有三座,即古(秦)函谷关、新(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

【古函谷关】

古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简称秦关,在今河南灵宝市北函谷关镇王垛村,北距三门峡市75公里,“西去长安四百里”。因关城在山谷之中,深险如函(匣子)而得名“函谷关”。

函谷关始建于战国之秦国,为秦长城的防御体系。函谷关西据黄土高原,东临山中绝涧,南接巍巍秦岭,北塞滔滔黄河。函谷关所控谷道东至崤山,西至潼津,东西数百里,“其中劣通,东西十五里,绝岸壁立”,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函谷关“双峰耸立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天险。

古函谷关关城,由东、西、南三道城墙组成,东城墙自南而北一字排开,建于陡峭的两壁之间,高达十余米。东城为三道城墙的主城门,城墙正中有两个门洞,门洞上方嵌有刻着“函谷关”三个大字的石匾。

由函谷关东门向西15公里,为一条东西向通道,称函谷关古道。山谷深50~70米,谷底宽2~10米,有蜿蜒崎岖的道路相通。

秦末,项羽破函谷关,下令焚毁关城。此后,关城被重建,却又屡屡被毁。现存关城遗址为不规则长方形,平夯夯打而成。

【新函谷关】

新函谷关又称汉函谷关,简称新关,位于今河南新安县城东,建于汉武帝时期。

前114年,西汉楼船将军杨仆“徙故关于新安东界,以故关为弘农县(今灵宝市北),东徙盖三百里,谓之新关”。

新函谷关距离故关150公里。新关初建成时,关坛高约九米,南北25米,东西20米。坛上建有两层楼,一层为四面拱式圆门,二层为二门二窗。坛下为宽4米、高7米的拱式东西通道。

新函谷关东指洛阳,西望长安,南横秦岭,北瞩黄河,历为交通要隘,用兵之重地。东汉灵帝为护卫京师洛阳,曾置八官都尉,新函谷关即为“洛阳八关”之首。

民国时修整,保持原有规模。关门两侧有康有为书写楹联,其西门楹联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横额“汉函谷关”。

【魏函谷关】

魏函谷关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距秦函谷关约5公里。

211年,曹操西征张鲁,马超据潼关拒之。传为曹操派遣大将许褚修建关楼与之对峙,遂破马超。

魏函谷关关楼上曾有康有为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后来,关城毁于抗日战争的战火。遗址因修建三门峡水库而被湮没,如今仅存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三座函谷关中,唯有“真身”古函谷关,有幸在今天重现当年雄关风采,成为著名的风景区。

根据资料整理,不当之处请见谅。

秦汉时期主要关卡函谷关,为什么到唐末后就基本丧失作用了

函谷关在秦国的时候作用的确非常大。再冷兵器时代,如果一方据山河之险,另一方很难攻的进来。函谷关恰好有这样的优势。第一,函谷关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黄河。秦岭山高路险,非常难以通过。北面的黄河从大山中穿出,更是水急风高。所以函谷关就变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雄关。从洛阳到西安,只有过函谷关走70里的羊肠道才能通过。第二,秦国的强大。其实函谷关原来是魏国的,后来被秦国夺了过去。函谷关在秦国手里才充分发挥了作用。只要秦国想打六国,出函谷关就可以。而六国想打秦国,只能打倒函谷关。在往前一步就进不得。

所以有了函谷关后,秦国才真正掌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而六国彻底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也就是说,秦国想什么时候打你都可以,而六国想打仗还要看秦国的心情。

但这么厉害的雄关怎么到后来就不行了呢?

这也跟当时的形式有关。到了国家统一的时候,函谷关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这时候需要的是交通方便。函谷关反而成了交通的障碍。

到了汉末的时候,曹操要防的反而是关中,因此在潼关重新筑城防守。函谷关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而到了隋唐之后,由于黄河的泥沙淤积,在函谷关旁的黄河边上,竟然冲积出了平地。这一下函谷关就失去了战略意义,敌军可以从黄河边上绕过。因此,就只好首更加容易一点的潼关。

潼关的地形虽然好,但还是有很多漏洞的。

特别是到了唐代,黄河在枯水期竟然会露出大半个河床。因此唐代的潼关只好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滩上。

但就这样,在潼关的东面还是有几条冲击出来的暗沟。并且从这些暗沟中可以绕到潼关北面去。唐朝也意识到这些暗沟的危害,就在这些暗沟中设了很多小关卡。

但这些小关卡在国家强盛的时候,人人都尽职尽责,但国家衰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管。

黄巢率领流民攻潼关的时候,据《资治通鉴》记载,黄巢的军队是突然来到潼关,打潼关一个措手不及。

并且黄巢的军队竟然有向导,是唐军这边投诚的人。所以黄巢知道了可以绕过潼关的捷径。

这些暗沟平时都很难走,所以完全腐败的唐朝官兵早就不在暗沟驻守了。只留下一些空空的关卡。着跟邓艾进西川的时候情况相同。

黄巢一边用兵猛攻潼关的前面,吸引潼关守兵。另一路悄悄的从小路摸到潼关的北面,因为北面无人防守,潼关很快被从后面攻破。潼关失守。

有意思的是,潼关败军在半路上遇到了2000名来增援的新军。这些新军都穿着新军装。所以败兵很气愤,质问他们为什么有新军装。然后就把这群新军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时候大唐的军队已经变得非常不堪,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住他们,变成了乱军了。

更有甚者,还没有打仗,很多唐军闻风而逃,以至于把一些从没有人走过的山谷都踩出了小路来,给黄巢的叛军指明了方向。

所以黄巢攻破潼关一点都不稀奇,因为大唐的军队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只知道逃命了。对这样的军队来说,就是潼关交给他们守,一样守不住。所以兵法家吴起才对魏王说,守江山不是靠山川之险,而是靠民心。失去了民心,什么样的关都守不住。

为什么西汉车船将军杨仆自己出资把函谷关从三门峡灵宝东移洛阳新安县境内

说的是“杨仆移关”的典故吧。杨仆不咋出名,是这个典故搞红了他。

这个典故很早就知道。平时有点小爱好,读书之余,舞文弄墨啥的。依稀记得《全唐诗》中有那么几句:刘禹锡《寄杨虢州与之旧姻》:“阮郎无复田中旧,杨仆却为关外人”;李德裕《初归平泉过龙门南岭遥望山居即事》:“惆怅怀杨仆,惭为关外人”;李商隐《荆山》:“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李瀚《蒙求》:“杨仆移关,杜预建桥。”

今天《头条》邀请,方查阅了相关史料。原来有这样一个笑话:

“(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应劭注曰:“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汉书.卷6.武帝纪》)

说的是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功勋卓著。他夲是河南新安人(今河南洛阳新安南湾村人〉,认为自己是关外人(即籍贯为函谷关以东的人),不光彩。他上书武帝请求把函谷关向东迁,不花国家一分钱,自掏腰包。白白扩大关中范围,汉武帝当然乐意了,就批准了这个请求。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天,杨仆就带领部下、门客,把函谷关东移300里,移到自已家乡的东面。旧关就改名为弘农县。这样呢,杨楼船就名正言顺成为了“关内侯”,家乡也成了弘农郡。

以前对“杨仆移关”之典体味不深,这个人嘛,升官发财之后还是会讲出身的,功成名就之后修个宗祠,编个家谱,捞个名人做祖宗啥的,显摆一下子,太多太多了。清朝重臣左宗棠上书收复新疆,朝庭批准了,可出师之日左大帅不干了,说要参加科举考试,弄个进士功名。原来明清有例,进士出身不仅光宗耀祖,是读书人的终生荣耀;而且进士才能入翰林,翰林才能入台阁。左大帅仅举人身份,虽戎马半生、贵为封建大吏,却没考取过大学呀!慈禧太后何等人精呢,立马以皇上名义赐左大帅进士的出身、翰林点校的头衔。这下左大帅才愉快地抬棺出征了,凯旋归来成为左中堂那是应有之义了,实至名归嘛。问题是“杨仆自费移关”与“左宗棠勒索进士”如出一辙,就让人费尽思量了!

原来洛阳素有“西来的祖宗”之说,虽然周平王移京于雒邑,可人家毕竟是西方上都搬来的呀;大汉光武虽建都于洛阳,可老祖宗还在长安呀。也就是说,唐宋之前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中原文明的首善之地,即使贵为侯爷,“关内侯”与“关外侯”的差距还是大呀!即使在唐朝,大文化人们对“杨仆移关”之典,挪喻的成份虽然有点儿,也还是不够突出的,多是美誉之词嘛!难怪本人以前读唐诗,还没有这等深刻的领会!看来陆放翁所言:“小子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至理名言呀!那么到了东晋、北宋,不能定都长安、搞到传国玉玺,司马炎、赵匡胤的心理,恐怕也有杨仆、左宗棠之类的情怀了吧。

但可以告慰的是,杨仆搁在今天就大可不必费神劳力、花冤枉钱了。因为今天三线城市洛阳,也可以与西北中心城市西安论短长。小学未毕业的网民也晓得是中国人的老家,以祖宗自居;大量乡镇通讯员占领《头条》,出口即“中华文明”、“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从不知道“之一”为何物。

不吹历史文化、莫须有的名人不会死,反而更能获得全国的人民尊重和认同。“文化大省”不是这样建的,最起码要搞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急功近利只会使自已踏上自黑之路,怪不得别人!不悬崖勒马,“心灵的故乡”就是个巨大的讽刺!这其实不是个大写的自卑吗?!

原来,“杨仆移关”的情结还有,只是变了形式罢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zaoqiangbu.com/14218.html